
《低温物理学报》

“国保”单位档案解密:谁的“家底”最丰厚?
作者:华夏风物
在2019年10月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公布后,中国各地的“国保”单位,增加至5058处。
一处处古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及石刻……散布于中华大地上,一草一木都是风云际会的见证,一砖一瓦都是千百年前的风貌。在荒草丛生的遗迹中,在饱经风雨的檐角处,在重见天日的出土文物上,我们都能触摸历史的脉络。让我们跟随一言、陈昀的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特征分析与研究》一文,一窥中国“国保”单位的瑰丽面貌。
我国按照文物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,将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以下简称“国保单位”)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种类和保护级别,实行分级管理。“文物保护单位”制度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,自1956年实施以来,有效保护了大批文物资源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(以下简称“三普”)共登记处不可移动文物,其中具有较大价值的文化遗产被核定为国保单位。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保单位的统计分析,探讨其在数量、种类、空间分布、时代跨度等方面呈现的特征。?
「国保单位数量统计」
2019年10月,国务院核定公布国保单位后,我国国保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(不包括港澳台地区,下同)。之前国务院分别于1961年3月、1982年2月、1988年1月、1996年11月、2001年6月(后增补三次)、2006年5月(后增补一次)、2013年5月(后增补一次)公布了七批国保单位。?
「国保单位之最」
空间分布之最:省级行政区划
国保单位在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分布,数量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浙江、陕西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山东、安徽。其中,排名第一的山西以530处占全国国保单位总数的10.4%,相当于排名后十位的总和,比排名第二位的河南多111处。国保单位数量最少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依次是天津、海南和宁夏,分别为33处、35处和36处。?
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国保单位数量排名随公布批次有所变化:如江苏原排名第八位,第六批国保单位公布后,排名超过北京;浙江在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,排名超过传统文物大省陕西,位列第四。究其原因,应是近年来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史迹、乡土遗产被纳入遴选范围。
空间分布之最:地级行政区划
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,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中,山西运城新增12处(达102处),仍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。其后依次是河南郑州(83处),山西长治(73处)、晋城(72处)、晋中(69处),河北保定(68处),江苏苏州(61处),陕西渭南(61处)、西安(59处)以及江苏南京(55处)等。山西省有四个地级市的国保单位数量位列全国前五,其中运城更是冠绝全国。拥有509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11个,204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64个,11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214个。?
仅就第八批国保单位而言,数量增加最多的是安徽黄山(增加了18处),新增10处以上的地级市还有山西吕梁(13处)、福建泉州(13处)、山西运城(12处)、山西忻州(12处)、浙江金华(12处)、山西临汾(11处)。
此外,在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时,安徽阜阳突破了零记录,有1处古遗址列入国保单位;82个地级市无新增。目前,仅有黑龙江伊春、七台河和四川攀枝花尚无国保单位。
空间分布之最:县级行政区划
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工作启动前,我国的市辖区、县级市、县、自治县、旗、自治旗、林区、新疆建设兵团县级市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共2852个。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,拥有数量最多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是北京市西城区(44处),其次是北京市东城区(37处)、河南登封(24处)、苏州市姑苏区(24处)、山西高平(22处)、河北蔚县(22处)、北京市海淀区(22处)、安徽歙县(22处)、山西泽州(20处)、山西平遥(20处)、重庆市渝中区(19处)、南京市玄武区(19处)、广州市越秀区(19处)、陕西韩城(17处)等。这些县(区)文化积淀深厚,文物遗存众多,是公认的文物大县。目前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拥有15处以上国保单位的有17个,占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6‰;拥有1115处的有26个;710处的有79个;46处的有353个;13处的有1525个。目前,尚有852个县级行政区暂无国保单位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