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温物理学报

档案中的北京冰窖故事

来源:低温物理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4月07日 09:03:23

北京冬奥会带火了造雪师、制冰师等新职业,也拉动了冰雪制造和冰雪服务等新的消费需求。像国家速滑馆等场馆的高质量冰面,就是绿色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杰作。

故宫中由冰窖改造成的餐厅 摄影: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

制冰技术也是随着科技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。古人没有现代的技术条件,只能想尽办法利用天然冰。《诗经》中有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”的记叙,西周时称冰窖为凌阴,掌管藏冰者称凌人。冰窖就是我国古代用以储藏天然冰的窖穴。北京夏季炎热,自古以来就有冬季藏冰夏季用的习俗。北京档案馆里收藏的档案中,就有不少和冰窖有关,从中可以了解北京历史上的用冰习俗和民俗文化。

柏木冰箱 故宫博物院藏

清代凭“冰票”领冰

明代北京的冰窖,数量较少且为皇室所有,被研究者称为官窖。官窖藏冰主要用于皇家各坛庙祭祀、宫廷消夏食品保鲜,以及应对皇室巡幸差务、赐冰给各官署衙门和陵寢专用等。据《明史·职官志》载,明代宦官当道,皇室的衣食住行都由二十四衙门负责。其中管理冰窖的为内官监,负责皇室的藏冰和用冰。

雪池冰窖建于明代万历(1573-1620)年间,重修于清代康熙(1662-1722)年间,是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冰窖。雪池,出自“雪窖冰天”。据清代震钧《天咫偶闻》记载:“雪池冰窖,在北海陟山门内,为诸冰窖之冠,御用取给于此。”雪池冰窖距离北海公园仅百步之遥, 北海为最大的人工湖,出冰量大,水源优质,并且距皇宫近,采冰和运输都十分方便。雪池冰窖原有六座,现仅存一座。由东向西依次编号,分成1、2、3、4、5、6号,沿北海东墙东西排列五座,东部尽头横列有一座。

据清代朱一新著《京师坊巷志稿》,明代冰窖的分布大致有三处。一处位于北海陟山门内的雪池冰窖,因在皇城内,称为里冰窖。另两处冰窖,一处位于正阳门外,修建在三里河的北岸;一处位于德胜门外,毗邻太平湖。后两处冰窖因在城门关厢外,称为外冰窖。里冰窖的冰,取自北海太液池的水,水质洁净,为皇家专供。外冰窖的冰取自护城河的水,水质不如内池洁净,为明朝六部等各衙署使用。

明清两代对藏冰和颁冰的流程都有明确规定,且有严格的制度。清代的用冰制度大致可分为打冰、藏冰、窖冰、用冰等流程。每年冬至以前,由工部负责打冰藏于冰窖备用。立夏日起,由工部官员负责给各衙门发放冰票,凭冰票领冰,直到立秋。

据清代震钧所著的《天咫偶闻》:“以岁十二月藏冰,来岁入伏颁冰,各部院官学皆有之。掌以工部司员一人;以数寸之纸,印为小票,名冰票,为领冰之券。”工部负责冰窖事务的官员,在立夏日给皇族和王公大臣等人颁发“冰票”,凭着冰票领冰。后来有官员贪腐,私下卖冰块获取暴利,将一尺五见方的冰块卖到五两银子,一旦被发现,贪腐官员就会面临牢狱之灾。

清代富察敦崇所著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述了明清时期的赐冰情形:“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之日止,各衙门例有赐冰。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……”明代刘侗和于奕正合著的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也提到:“前明于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。”清政府对于冰块的管理虽严,但因为“年久弊生,虽有此票,而给冰绝少,殆不能供一人之需。故亦不复领票,而冰多售于市矣”,于是冰票逐渐被取缔,改成市售冰块。

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柏木冰箱。冰箱外部为柏木质,箱上有一对箱盖,盖上有四个铜钱纹,用于将箱盖提起。箱内设一层格屉。盛夏时节,天气炎热,在格屉下放置冰块,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,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,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,利于冰块保持低温,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。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各安两个铜提环,以便提拉冰箱之用。此冰箱造型简洁实用,设计巧妙,颇具实用性。

1930年,北平特别市工务局批准王德山租用北海公园雪池冰窖的公函

21座冰窖藏冰21万多块

清初冰窖分成官窖和府窖,官窖由皇家御用,府窖由清朝王府设立并管理,府内贵族用冰自给自足。据《清史稿》,清代皇帝对冰窖修建、管理与藏冰块数都有明确记录。清代时北京的冰窖最多时有21座,藏冰计215700块。据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》“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”139条载:“紫禁城内设五窖,藏京河冰二万五千块;景山西门外六窖,藏京河冰五万四千块……徳胜门外开设大小二窖,正阳门外开设二土窖。”

上一篇:民国时期的专利证书肿么办?故纸来告诉你答案
下一篇:厦门收藏家捐赠民国及解放初期同安档案资料